7月以来,华北平原持续被高温天气笼罩,多地开启“炙烤”模式——部分区域最高气温突破40摄氏度,监测显示部分地区地表温度更是飙升至70摄氏度。高温炙烤下,空调等降温设备使用量急剧增加,带动全国用电负荷大幅攀升。数据显示,7月4日,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.65亿千瓦,创历史新高,较6月底上升约2亿千瓦,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.5亿千瓦。
随着用电高峰来临,全国能源领域“迎峰度夏”保供战役全面打响。能源保供关键在“电”,在此关键时期,各大发电企业正全力以赴落实各项保电举措,以坚实行动筑牢能源供应的安全稳定防线。
确保机组应发尽发
“从目前情况看,各方面积极有效应对高温天气用电负荷,今年迎峰度夏电力供需形势好于去年,全国电力供需平衡总体有保障。”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近日表示,机组方面,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力保电源电网项目按期投产、尽早出力,同时加强机组出力管控,充分用好各类资源在用能顶峰时刻发电出力。
三峡集团长江干流梯级电站预计今夏最大出力将超7000万千瓦,目前梯级电站水库消落任务按期完成,设备设施可调可用率100%,发电运行状态良好。火电则充分发挥“调峰主力”作用,三峡集团所属湖北能源深化与重点煤企协作,全力保障电煤供应稳定。当前,鄂州电厂存煤79万吨,宜城电厂存煤33万吨,可用天数分别达24天、22天。此外,各电厂抢抓汛前窗口期完成火电机组检修,完善机组深度调峰专项技术措施及事故处理预案,确保机组在各种调峰工况下安全可靠运行,为电网调峰提供有力支撑。
国家能源集团6月发电量1025.8亿千瓦时,突破1000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.6%。国家能源集团紧盯各省区电力供需形势和机组运行状态,确保度夏期间机组应发尽发、稳发满发。
总体来看,虽然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,但今年迎峰度夏期间,煤电等传统电源仍发挥关键作用。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副教授吴微在接受《中国能源报》记者采访时指出:“新能源发电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,尽管近年来大量新能源项目配置了储能,但现有储能配置时长较短,难以应对新能源连续低出力和长时顶峰的需求。一般而言,核电出力较为稳定,主要承担基荷的作用。燃气发电主要承担顶峰的作用。而煤电成本适中,且调节能力较强,在满足基荷供应的同时,还发挥着重要的调节性电源的作用。”
细化方案精准施策
李超还提到,要坚持日监测、日调度、日报告机制,及时发现、迅速解决保供中的矛盾和问题,将督促各地和能源保供企业落实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。对于电力保供风险较高的省份,“一省一策”细化研究制定缺口解决方案。
除确保机组应发尽发、稳发满发外,发电企业还制定了一系列更为详细的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方案。
华能伊敏煤电公司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,加强安全监督管理。定期对厂区重点部位进行排查,对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,杜绝安全事故发生。同时,加大巡检频次和力度,严格执行重要设备测温制度,加强巡查重要设备的温度、震动、油位等运行状态,运行人员加强画面监视,确保发现异常及时处理。
江苏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结合夏季高温、高负荷、极端天气多等特点,提前制定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方案。一方面,加强安全生产、设备检修、提质增效、市场营销、燃料保障统筹协调,保证机组应发尽发。另一方面,加大转动设备、高危设备巡检力度,时刻把握设备轴瓦温度、冷却系统温度、油化品温度等变化趋势,先后及时发现消除设备缺陷,做到缺陷隐患早发现、早消除。同时,紧盯煤炭“价和量”,优化采购结构,加强燃料调运精细化管理,严格入厂煤验收采制化程序,确保燃料“运、卸、储、供”各环节畅通无阻。
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高峰时段部分地区电力供需依然可能存在电力供应偏紧情况,极端和连续高温天气以及台风、暴雨、洪涝等自然灾害等影响不容忽视。
吴微表示,迎峰度夏期间发电侧依然面临一定压力。“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叠加负荷侧峰谷差加大,将导致煤电等灵活性电源面临频繁调节的需求,效率降低,成本增加。另外,虽然全国总体灵活性资源充足,但区域性电力供应短缺的风险仍然存在,尤其当极端天气冲击导致新能源出力减少或负荷增加时,系统平衡仍有可能出现压力。”
加强电力资源优化配置
“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呈现源荷双向波动加大的特点,对调节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。煤电装机已超过12亿千瓦,是最主要的调节性电源。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升煤电的深度调峰能力,提升负荷变化速率,增强启停调峰能力。”吴微指出。
在吴微看来,提升迎峰度夏期间电力稳定供应能力,需要政策、发电企业及用户侧多方协同。“首先,政策层面应加快电力市场建设,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灵活性资源投资。同时,发电企业需要加强灵活调节能力建设,比如通过发展光热发电、煤电结合熔盐储热、风电光伏结合储能等方式,提升系统顶峰能力。另外,需加快需求侧响应资源建设,通过增强负荷侧调节能力,降低尖峰时段供应压力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从往年迎峰度夏情况看,在提升发电能力的同时,加强区域间发电企业协作沟通、保障电力高效传输同样重要,以实现电力资源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。
“区域互济是提升电力系统供应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。未来应增加电网侧送受两端储能配置,以进一步提升系统运行效率。”吴微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