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锂、隔膜两条关键赛道接连召开闭门会,锂电产业释放明确反内卷信号。
日前,10家磷酸铁锂企业于深圳进行行业闭门会议,共同商讨应对磷酸铁锂产能过剩,尤其落后产能的解决方案;次日,湿法隔膜企业在苏州开反内卷闭门会,此前干法隔膜已先行此类闭门会。
与会阵容囊括行业头部与核心玩家。铁锂闭门会参会企业包括湖南裕能、万润新能、安达科技、友山科技、丰元锂能、常州锂源、天原锂电、德方纳米、当升科技子公司当升蜀道(攀枝花);隔膜闭门会参会企业包括星源材质、恩捷股份、惠强新材、博盛新材、沧州明珠、康辉新材等。
闭门会以反内卷主题,倡导行业自律。隔膜闭门会上就销售价格应位于成本线之上,国内除了已规划的产能外不再新增达成共识。
不仅是锂电主材本身对于反内卷进行自律表态,空谈之外,反内卷已从自律、政策、合规多维度与产业出清节奏共振。
锂电产业处于底部周期已久,2025年在出货增速、产能利用率、价格等方面出现回暖迹象,出清节奏行至尾声。
在此阶段,自律共识通过稳定行业定价和控制新增产能,为低端产能有序退出创造市场条件,让“市场情绪与企业行为同步”,成为反内卷体系中的首要一环。
然而,单靠企业自律仍难以触及供给侧结构性问题,尤其是对锂电产业这种此前以规模、市占为竞争焦点的产业。
政策和合规手段的接续登场,将反内卷落到真正的供给侧,如提高扩产门槛、强化资质审查、明确定价与成本红线,直接作用于低效或违规产能,进一步促进反内卷,加速行业优胜劣汰。
反内卷的风怎么吹?
自律、政策、合规与出清基本面共振
碳酸锂环节在过去两个月的实践,已经为锂电全产业链提供了清晰的路径与镜鉴。其发展路径沿时间线可以梳理如下:
5月底,中汽协发布行业倡议,要求企业遵循公平竞争原则,不得低于成本价格倾销,为行业自律提供初步方向;
7月1日,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“依法依规治理低价无序竞争”,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,为市场指明监管方向;
7月3日,工信部召集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14家头部企业及行业协会座谈,并推动签署《行业自律公约》,要求企业从7月起阶段性减产控产,以修复市场供需关系、缓解产能过剩;
7月中旬,地方监管进一步跟进,宜春市自然资源局要求8家矿山企业完成矿种变更储量核实报告,清理违规矿权;
8月,部分违规矿山被责令停产,宁德时代江西锂矿停工落实,供给端基本面震荡,碳酸锂价格中枢阶段性回升。
碳酸锂反内卷表现出清晰的节奏。首先呼应市场情绪,行业发起自律倡议,随后政策明确监管红线,再由地方执法落地,最终作用于供给端,加速低效产能退出。
这一过程并非简单托市,无论是行业自律还是政策、合规,都与行业已进入出清尾声的基本面同频。
指出,锂电产业已接近出清尾声的阶段,供需结构与价格信号都显示产业回暖。
2025年上半年,锂电池产业链整体同比增速超过40%:电池端出货776GWh,同比增长68%,其中动力电池477GWh,占比61.4%,同比增长49%,储能电池265GWh,同比增长128%。
材料端正极材料210万吨,同比增长53%,其中磷酸铁锂161万吨,占比77%,同比增长68%;负极129万吨,同增37%;电解液87万吨,同增45%、隔膜136亿平,同增49%。
产能利用率也已回升至健康区间,锂电池、磷酸铁锂材料、负极材料、电解液、隔膜环节现阶段TOP10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5%、80%、72%、65%、63%。
价格方面,除了隔膜内卷价格仍在下滑,其余主材低点已过。
在这样的供需与运行背景下,监管与合规工具的逻辑并非用行政手段长期撑起价格,变成了“抬门槛、严标准、促出清”。通过收紧矿权/产能准入,把低效、违规或成本曲线明显偏离行业合理区间的产能挤出,加速剩余低端产能的退出,缩短乱序竞争的持续时间。
反内卷推动市场竞争进入新阶段
锂电创新活力有望释放
有观点指出,成功的反内卷带动锂电产业全面的价格回升。若供应链利润率回归可持续水平,电池平均售价可能上涨中高双位数百分比。
出清加速、价格回升同时,业内也有担忧声音出现,在终端需求增量信号尚不明确的背景下,若上游价格明显反弹,终端成本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,或对出清节奏构成挑战。
从产业运行逻辑来看,价格修复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成本转嫁,更大的意义在于推动行业竞争方式的转变。随着低效产能出清、需求向头部集中,竞争焦点可能逐步由价格转向效率与技术,产业链的创新活力有望得到释放。
反内卷参与的是行业出清过程中的必然阶段。
低端产能在技术性能、生产成本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,在行业升级周期里通常会逐步被淘汰。但在过去两年的价格战中,这类产能通过降价换量延缓了出清节奏;若叠加下游压价因素,高端产能将被迫跟随降价以维持份额,形成利润空间长期受损的局面。
无论是行业自律还是政策、合规等强力方式,反内卷若能得到执行,低效产能或将加速出清,需求则可能更集中地流向具备成本和技术优势的企业。
在近期召开闭门会的隔膜环节,不同玩家对市场波动的承受力和策略选择并不相同,企业间毛利率差异较大,头部企业可超过20%。
有分析认为,反内卷若得以落实,湿法隔膜价格存在5%~8%的上行空间,干法隔膜价格有上调可能,但由于整体利用率下降,企业需同步调整产能;在更长周期内,半固态电池配套的骨架隔膜、氧化物体系等技术路线已逐步进入量产验证阶段。
而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方面,GGII指出,磷酸铁锂整体产能利用率仍不高,但结构性紧张已经显现。
部分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超过90%,进一步扩产或代工成为需求;而不少中小企业因产品质量未能进入一、二线客户供应链,产能利用率长期偏低。随着三代半、四代产品的加快放量,以及工艺升级带来对旧产能的折价适配,部分落后产能正处于被动淘汰过程中。